蒙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医疗经验,不断地完善着蒙医药理论。蒙医对肿瘤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之前。最早见于《月王药帝》记载的“伯特格”病。伯特格为蒙古语。其汉语译文为“肿块、肿物、痞块、圪瘩”等广泛的词义。最初把“伯特格’病译为汉浯时称为“痞病”。蒙医把人体任何部位出现的肿块都称作“伯特格病”,因此现代医学的肿瘤病,蒙医也认为是“伯特格病”的范围,临床治疗时,采用“伯特格病’辨治方法治疗。 蒙医认为“伯特格病”是因长期的精神抑郁,或饮食不节.或过嗜烟酒,或受外伤损害,致命人体内精津运化失常,凝积成邪,使赫依失去平和而变热,热邪不断反复地薰蒸精律,使其浑浊,与瘀血互凝,逐渐形成痞块。这一类痞块可以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如肺、肝、脾、子宫、肠等处。称之为“某血痞”,肿瘤发生在肝,称为“肝血痞”,发生在肠称之为“肠血痞”。
另有一类痞病,如“食痞” ”石痞” “水痞” “虫痞’ “脓肿痞”,其病因是因食积石化,误食动物体毛等病因所致的痞块,或形成结石,或水邪停积。临床上多属胃结石,胆结石,泌尿系结石,囊虫病,脓肿。这些痞病不属肿瘤病的范畴,故在此不作讨论。
19世纪末,在《蒙医药选编》一书中,论有“纳里病”。蒙语的“纳里”,汉语译为“狭窄”。对“纳里病”的记载,其临床症状和疾病发展过程,相同于现代医学的食道癌和胃癌。
肝癌(肝血痞)蒙医认为本病因长期情绪抑郁不畅,或因精神创伤,或因饮食不节,或长期嗜好烟酒,或因外伤损害,使人体内的精律不能正常的运行,精津不化成邪,瘀积在肝,体内三邪失调肝希拉三热迁延不去,使肝血运失常削成瘀,精津瘀血与热邪相凝,使赫依失其平行变热,不断地熏蒸凝聚了的津精瘀血,使其浑浊,陈恶,逐渐变硬。在肝内逐渐形成痞块,热愈深,毒愈盛,痞块愈加增大变硬,胆腑受热毒所迫,胆汁外溢,而且发黄。临床症状:肝血痞(肝癌)患者初起食欲不佳,上腹胀满、乏力、右上腹部灼痛。病情加重,疼痛剧烈难忍,迅速消瘦,发热,乏力.时有恶心,食欲减退。肝部肿瘤不断增大,疼痛更甚,肝区可触到肿大的硬块,有时出现黄疸,黄色晦暗,或出现水膨,沁便黄赤,大便难,舌红黄苔腻,脉细数。
治疗原则:清希拉和血热,解肝内热毒,破肝内血痞,继服泻剂,以祛病之余邪。
药物治疗:清除血热服查干榜嘎十八味散(查干榜嘎30g、木鳖子、贝齿灰各18g、巴沙嘎、牛黄、黄柏皮、地丁、五灵脂、香青兰、黑冰片、肉豆蔻各15g,丁香、草乌叶各9g,连翘6g,熊胆1g (共研细末)。及八味绿松石散(绿松石15g,梅花片6g,白檀香12g、公丁香12g、红花12g ,营实12g、熊胆3g、寸香0.15g,研细末,制成散剂)交替用开水送服。亦可用红花十三味散。(番红花 10g、丁香、牛黄、麝香、犀角、银珠、紫檀香、大托叶云实、查干榜嘎、诃子、川楝子、栀子、木香各5g)。燥化肝血痞服刺玫果子、五灵脂各30g,白檀,红花各3g共研细末,浸泡于120g白酒中,经3——7日成酵后,再加冰糖60g搅合制膏剂,每日二次,每次服一汤匙。继服除痞八味攻泻剂辅助治疗:服药期间可针刺肘内外两脉。
脾癌(脾血痞)脾癌(脾血痞)是恶血激增,遂渐扩散,瘀积于脾脏在借赫依之作用而形成脾脏处的血痞。本病是主要以巴达干热象为特征的—种热性脾病。
病因:脾脏在五元中虽属水土二元和具巴达干性,但在造血及其运行方面与肝脏有密切关系,故精华不消,恶血激增可引发脾血痞。
临床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概似肝脏血痞症,同时左上腹部灼痛,伴脊椎第十一节疼痛以手触摸可见肿大且有压痛,病热加剧则由腹部左侧开始积水而而腹部膨大;颜面发青,唇结白,皮破裂或溃烂,脉象虽沉而底为紧,舌青黑而有灰白苔。如不及时治疗,病热逐步加重,或可转变为脾痞渗漏型水膨症。
治疗原则:健脾消食,清饿血热破痞块为原则。
药物治疗:诃子七味散(诃子5g,丁香10g,波棱瓜子15g,缬草20g,木棉花蕊25g,荜拨30g,草果35g,配合组成)草果十九味散(草果,天竹黄或石灰华各25g,瞿麦,花锚,紫草茸,木香,木鳖子(制),诃子,水柏枝,紫草,查干榜嘎,菥萤,缬草,栀子,大托叶云实各5g,红花4.5g,木棉花萼,豆蔻各10g,五灵脂15g配合组成)或红花七味散(天竹黄50g,红花,牛黄各40g,木鳖子(制) 15g,丁香,诃子,荜拨各10g配制组成)交替用开水送服。待血热清除后,可按肝血痞治疗法施治。
辅助治疗:脾血痞如呈血热征象偏盛,可取脾脉或无名指背侧脉微量放血。如巴达干,血偏盛可取脊椎第十—节之三族缘穴艾炙或火针。
胃肿瘤(胃血痞)本病是由于血与黄水增盛,瘀积凝结于胃而形成胃血痞。
病因:恶血与黄水增溢于胃,由巴达干,赫依之作用而凝结,致胃功能紊乱所致。
临床症状:患病部位瘀积坚实,痛时按之有滚动感以外有发热,刺痛,体力衰弱,食欲不振等症状。尿呈红色,脉细速,如痞块形成迅速,发展快者属凶险难治者(即与恶性肿瘤相似)发展缓慢而日久溃破者较为易治。(即与良性肿瘤相似)。
伴随症状有:消化不良,虚逆暖气,吐酸水,吐少量苦水及食物,胃胀肠鸣,上腹部胀闷作痛等。
治疗原则:先医渗漏出血,以调理三根,清热邪为主,并结合具体病情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寒水石六味散(寒水石[寒法或营养法炮制] 50g,川木香,土木香各25g,红花40g,豆蔻,荜拨各15g 配合组成)加止血红花八味散(红花,熊胆各50g,豌豆花40g,紫檀香,地锦草,射干各35g,木鳖子,银朱各25g 配合组成)或芫妥五昧散(芫荽,青木香,酸梨干,沙棘。石榴各15g 配合组成)。还可投寒水石二十一位散(寒水石(制),石榴,沙棘,五灵脂荆络50g,柿子或酸梨干,紫檀香,木香各40g,查干榜嘎,栀子,诃子各35g,豆蔻,荜拨,木鳖子(制),牛黄,当药或扁蕾各25g,芫荽干,绿绒蒿,瞿麦各 20g,止泻子或连翅,香青兰,土木香各15g 配合组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