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受外力打击或强烈震动时,出现脑功能一时性障碍,造成晕厥与昏迷,但脑组织不发生器质性变化称为脑震荡。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人善于骑马射箭,脑震荡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从车、马或高处跌下时头背部触地,或头部受棍棒打击,砖石砸碰等,均易引起脑震荡,若打击的外力过猛则可有颅骨骨缝松动的情况。
脑震荡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晕厥,但一般不超过30分钟即可恢复。血压、呼吸、体温等虽无明显变化,但脉象数而伴有颤抖。意识恢复后出晕眩、头痛和头部沉重而不能抬举,头发失泽,嗜睡,头痛恶寒,恶心,吐黄绿色水样物等症状。如骨缝外膜破裂,则行走蹒跚摇摆,目不能闭,头晕,呕吐,甚则昏迷。如骨缝松动则局部跳动性刺痛;如骨质损伤除出现上述症状外,伴有发热,眼红,鼻出血等症状。如受伤部位聚积黄水则出现目不能闭,耳聋,胃部不适等症状。
“震脑术”是蒙古民族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专治脑震荡的奇特疗法。具有取材容易、便于掌握、用之有效等特点,是蒙医的一大治疗特色,被整理载入了不少著作里。汉代文献中记载,有一次苏武受了刀伤,匈奴医生掘了一坑,加上热灰,将昏厥的苏武放在热灰上,蹈其背而使其脱险;18世纪伊希巴拉珠尔《四部甘露》,以“蒙医震脑术”为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治疗脑震荡的方法;《诊治百病古代方经》的蒙文手抄本载:“小童脑震荡,挖地坑,将患童倒悬其中,拍打脚心三遍”;更有趣的是,骆驼脑震荡,“包其头用木榔头拍打”等。由此可见,蒙医震脑术对人畜都有疗效。牲畜震脑法的临床实践也许对人的震脑方法提供了科学实验性经验。无论如何,这些都是“震荡疗法”。
蒙医震脑术的治疗原则是“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木臼法:备一木臼,以百会穴为中心把木臼扣在患者头上,臼口垫以柔软厚布压垫,使之紧贴于头皮。然后用小木棒敲打臼底,以三次为一拍,共敲二十一次。
(2)棒击法:让患者端坐椅上,助手用双手固定患者头部,术前用宽绷带沿耳上包绕其头部,把绷带之两头接在疼痛一侧,右手拿木棒,距头部一寸处用力打击布头三次。继而在头部之另三侧依同法各打击三次。如无木棒亦可用手掌小指侧代替。然后用两手掌从头部之外沿往里抖拢挤摩,从头顶部抖动按压,用五指甲从前额开始往上边掐边搔数次,最后在头脉部和沿脊柱进行推摩。以上手法结束之后,把用黄油煎过之山羊羔毛敷于头上,再用粗白布包缠保持三周。术后在松动之骨缝处施以艾灸。
(3)脚底敲击法:令患者仰卧,贴脚底放一小块木板,在木板上进行敲打,此法亦能使被震动之脑恢复。对此法不适应者,如患有严重高血压病者,可采用绷带紧拉法。术者用一手固定患者头部,一手从骨缝松动侧开始用力牵拉包绕头部之绷带两头七次,另三侧亦依同法牵拉。术后每日在头顶部喷洒白酒进行压摩、蹭摩,双眉上部及颞部穴位进行掐蹭按摩法。同时内服药物,将黄羊或狍子肉与羊肉同煮,取汤加干姜和红糖少量,日服二次。亦宜投七雄丸、六味石决明散等方,以清热利脑。患者应在安静凉爽处静养,避免日晒火烤。完全恢复之前,不能高声呼喊和剧烈运动。饮食宜以稀粥、牛奶、奶酪等奶食和水果为主。
另外,治疗内脏器官创伤、腰部损伤的“震荡”疗术亦流传至今,有些疗法已编撰成书。例如《诊治百病古代方经》里介绍了治疗肝损伤、腰损伤等各种方法。这些治疗各种损伤的传统经验至今还流传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