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学是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民族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在防病、治病、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地区的游牧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牧民饲养的骆驼被中原视为“奇畜”,他们把用骆驼奶作成的“酥”作为补养身体的佳品。蒙医传统方药还有很多“酥制剂”、“酥引子”。另外还有“马乳疗法”等等。唐代,早在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进藏时期,在西藏有位医生,当地人民叫他“苏克布门巴”(藏语,意为蒙古医生)。由于他的医术高明,被人们誉为“起死良医”。元代,是蒙医阐古启新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时,在宫廷里“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专门从事饮食营养卫生的研究。饮膳太医忽思慧,曾编著一部《饮膳正要》(公元1330年),书凡三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至于明清时代蒙医情况,远胜于前。明代有扎失列在京行医的史实。他的医术很好,颇得人们的推崇。他还通过心传口授,教其徒弟,把自己的医术传授下来。清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和有创见性的学派。不少名医用蒙文编写了大量的蒙医学著作,其中较大部分还刻印出版。这些医学著作至今广为流传,对蒙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代,随着蒙、藏两族人民交往频繁,西藏医学传到蒙古地区,而且有的还翻译成蒙方刻印出版。蒙、藏医家往来颇多,广泛交流学术经验,这对蒙、藏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蒙医学包括基础理论、蒙药与蒙药方剂、临床各科等几大学科。蒙医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治疗方法等,对临床各科具有指导意义的一门学科。蒙医学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它不仅仅是医疗经验的积累,而且具有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套学术理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接受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吸收了印度医学、藏医学、中医学的部分基础理论,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提高。蒙药学是对蒙药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每味蒙药的来源、形态、产地、品种和真伪的鉴别、性味、功效以及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蒙药学还总结出了一整套用药规律,应用于临床,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健身目的。方剂学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为防病、治病而研究配制、药物应用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蒙药的配置原则、配方规则、配方剂型、配制工艺、方剂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等。蒙医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温病科、妇科、儿科、传统疗术科、骨伤科、五官科、皮肤科等。都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疾病进行辩证分析、诊断和治疗的具有独具特色的学科。本站其他文章里有各学科的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多介绍。
蒙医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 ,独到的临床疗效为蒙古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蒙医药以安全、质优、有效、价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信赖。相信,在党和国家的真确领导下蒙医药学的明天更为辉煌!